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详情


广东医改88问——《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时间:2017-04-01 11:07:32     来源:办公室 | 阅读次数(9486)


TIM截图20171122150626.png

(序)

医改进行时:你我齐参与,共谋健康福祉


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李克强总理强调,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要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坚定不移把医改向纵深推进。会议对“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为医改攻坚克难凝聚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先后南下调研,助推广东深化医改进程。省委书记胡春华全省密集调研,作出指示;省长马兴瑞多次专题研究,提出要求。2017年3月29日,我省首次召开高规格的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正式下发《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部署我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聚焦制度建设上持续发力,致力于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全民健康是目的,综合医改是路径,《实施方案》将重心放在五项基本制度、32项重点任务:整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健全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强化全行业监管,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

为了帮助广大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参与者和广大群众了解我省综合医改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决策,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策划,并组织省卫生计生委、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共同完成了本书《广东医改88问——<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解疑答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综合医改方方面面的改革措施。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医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政策同向、齐心协力,也需要每一位居民对改革抱以合理的预期,关心医改、理解医改、支持医改,共同参与到医改中来,一起为建设卫生强省和健康广东而努力,推动医改前行,共谋健康福祉。


广东省医改办 
2017年6月


一、总述

我省计划通过建立健全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构建起协同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1、我省推进综合医改的背景是什么?


答:从2009年推行新医改以来,广东省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县域住院率达到80%,多数居民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和7个市159家城市公立医院已于去年底以前取消药品加成,今年7月起,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超过98%,大病保险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面覆盖;2015年广东省人均期望寿命达77.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

与此同时,更多的挑战迫在眉睫。一方面,广东省地方病和传染病高发,禽流感、艾滋病等输入性疾病防控压力增大,尤其是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增多,当前死亡人数中87%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量偏低,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只有2.1人,每千人床位只有4.02张,而且高水平资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三医联动”需要加强协同,分级诊疗机制仍不完善,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群众反映仍比较强烈。
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健康是幸福的基石。为了让群众享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需要全面推进综合医改,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瓶颈,加快推动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我省推进综合医改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广东省将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使命,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落实政府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早日实现建设卫生强省和健康广东的目标。

3?推进综合医改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步,把路线图和时间表细化为施工图,到2018年,有效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和基层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由基本医保、医疗救助、社会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看病就医总体负担持续减轻,初步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二步,再用2年的时间,到2020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群众可以放心地在家门口就医。同时,基本实现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运行科学化、监管法制化和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健康服务业发展实现预定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4、推进综合医改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答:建立健全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和“双向转诊”;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并落实公立医院管理自主权;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规范流通环节,保障用药安全;建立综合监管制度,强化全行业监管。

此外,还将建立健全落实政府责任、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制度、信息化建设等若干保障机制。

5、请介绍一下我省综合医改的时间表?

答:我省综合医改的推进一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已经在2017年3月29日完成。大会正式启动了综合医改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部门的任务分工。

第二个步骤是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全面实施综合医改。2017年上半年各地市出台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各项改革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跟踪指导和督导,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适时出台相关改革配套政策。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是完善阶段。将跟踪、掌握各地、各牵头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对相对滞后的地方和领域实行重点督导,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2018年、2020年分阶段总结改革情况,结合开展“十三五”时期改革评估,加大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将改革成果制度化,以推动取得更大实效。

6?全国都在推行深化医改,我省的亮点主要有哪些?

答:在五项制度建设方面,各有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

到2020年,家庭医生有望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我省正在加快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采取多种签约方式,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医疗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群众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

第二个亮点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政府加强对医院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2017年7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同步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助和医保报销等相关政策。力争2018年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不超过9%,群众将切实感受到医改成效。

第三个亮点是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采取加强医保经办管理职能、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等6条措施。对居民来说,感受最直接的将是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医保结算。我省还将加强省级与国家级结算平台对接,继续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

我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新经办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长期护理保险的经办服务,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第四个亮点是健全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采取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第三方交易模式,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等措施,规范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费用,同时做好与医保支付政策的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谈判药品纳入医保合规费用范围。

第五个亮点是强化全行业监管,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

综合监管制度提出对医疗卫生的监管要地方政府各行政部门参与,整合监督执法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我省计划推进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作为落实综合监管制度的抓手,规范监督执法,维护监管对象和执法人员权益,公平、公正,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2020年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实现100%覆盖。

7、为了上述亮点的一一实现,会有哪些相应的保障措施?

答: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
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深化医改工作,同时明确医疗、医保、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促进“三医联动”改革。
改革财政补偿方式,建立与公立医院人员总额、床位、工作量和考核评价结果挂钩的补助机制。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定价,其余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分期分批公布我省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并实施动态调整。

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实施广东“健康云”服务计划,建设省、市两级健康信息平台和省级健康数据中心,构建省市县镇(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5%以上,争取培育10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绩效工资总量5%统筹安排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经费,逐年增加到绩效工资总量的10%左右;逐步提高边远乡镇卫生院岗位津贴,2018年达人均每月1000元,提高村卫生站补贴,2017年达到每村每年2万元;2017年起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全科医生每个岗位每年提供6万元补助,每年订单定向培养本土农村卫生人才扩大到1400名等等;2020年全省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100%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每万人达3名以上。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完善卫生与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等政策。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

8?我省居民从哪里可以了解到医改的各项政策?

答:大家可登录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的官方平台,如日博网站官方网站(www.gdwst.gov.cn)、“健康广东”微信公众号、“健康-广东”新浪微博、“健康广东”腾讯微博,查询和了解综合医改的政策、解读和实施进度,以及广东卫生计生其他方面的政策。

此外,各地市医改情况,相关部门也会通过电视、报纸、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知悉。


二、构建协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省将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规模,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资源缺乏或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延伸,同时推进县(区)域一体化管理,借鉴罗湖经验等,探索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

   (一)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协同

9?我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包括哪些?是什么样的架构?

答:我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

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部门办医院、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等)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所属医院);

社会办医院即是指除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资金之外的民营企业、境外及个人资本投资创办的医疗机构;
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分为省办、市办、县办三类。

10、我省提出的“构建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是指哪方面的工作?

答: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但卫生资源配置方面还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大城市,二三线城市尤其是粤东西北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各级医疗机构缺乏服务配合,分级诊疗无法有效实施,卫生服务体系倾向于疾病治疗,而不是注重保障健康;医防分离,在慢病高发的情况下,不能带来最优的治疗效果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省提出了“构建协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协同。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原则上新增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下沉基层,到2020年,县办公立医院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1.8张,全省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8人,注册护士数3.5人;利用资源重组、举办分院、合作办医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资源缺乏或服务能力薄弱地区延伸、转移。

二是全面推进县(区)域一体化管理。探索县级医院辐射带动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支持带动村卫生站的有效方式,借鉴罗湖经验等,探索医联体、医共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助网等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建形式。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集中力量支持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2019年,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上限。提升乡镇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精神疾病和老年病等服务能力;实施城市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

四是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保障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等。

五是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通过高水平发展民营医院,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从业人员尤其是名老中医开办门诊部和诊所,鼓励全科医生举办家庭医生诊所等等,2018年力争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服务量占总量的30%左右。

六是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保健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等相关产业,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健康服务产业群,总体规模达到10000亿元左右。

11、在这六方面的工作中,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

答:最迫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问题,改变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等医疗卫生资源人均占有水平全国排名相对靠后的局面。

二是解决好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短板。

三是解决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清晰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定位,强化防治结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提升服务体系整体效率。

12、从长远来看,我省在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协同方面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我省是经济强省,也决定建设成为卫生强省,这就要求我省在“十三五”期间构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战略部署,重点布局建设若干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二是加快推进县(区)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农村地区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市地区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与辖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密切配合的城市区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整合。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探索医联体、远程医疗以及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13、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看病很方便,但是有点担心那里的治疗水平,请问可靠吗?有哪些便利?医保报销比例会高一些吗?

答:过去,由于资金不足、人才缺失和设备有限等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服务能力偏低。近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一直在强调的“强基层”。

从2017年起,广东省各级财政将投入约500亿元,加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硬件和软件建设。此外,我省全面开展了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并要求大医院每年派出医生到基层帮扶,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如今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经具备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离家近,不用排队,相比去大医院,在社区就医方便很多,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患者交流、问诊。居民如果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会得到相应的健康管理和转诊预约服务,确有必要去大医院的,基层医生或家庭医生会给专业的建议和帮助;上级医院会为转诊患者优先安排检查、住院等。

而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报销比例比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高。另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即住院患者从社区转诊到上级医院,只需补足上级医院与社区起付线之间的差额部分;从上级医院转诊到社区,免交社区起付线费用。

    (二)全面推进县(区)域一体化管理

14、全面推进县(区)域一体化管理的好处在哪里?

答:长期以来,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老百姓看病就医往上跑,各地市中心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一边则是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全面推进县(区)域一体化管理,可以发挥县级公立医院的龙头作用,整合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改变基层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负担。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5、综合医改一直在强调“强基创优”,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答:2017~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三年共安排约500亿元,加强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硬件方面有九个项目,分别是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级医院、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含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未改造升级为县级第二人民医院的中医院)升级建设、普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站标准化、县镇医联体建设、卫生计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和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等项目。

软件方面同样也有九个项目,分别是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新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补助、按核定编制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费、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扩大订单定向招生计划、实施产科儿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等。

16、乡镇卫生院要对村卫生站履行什么职责?

答:乡镇卫生院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辖区内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对村卫生站的业务管理,指导村卫生站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做到合理诊疗、合理用药、规范收费。乡镇卫生院处方点评等工作应涵盖到所有村卫生站。要根据村卫生站的功能设置和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在镇、村医疗机构逐步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乡村医生例会制度,加强信息沟通,使双向转诊工作顺利开展。

17、广东省村卫生站的建设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答:新建村卫生站的设置、选址和建设标准都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7年广东省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粤卫函〔2017〕178号)和《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卫办〔2017〕18号)中发布,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新建村卫生站面积不得低于80平方米,至少设置有诊断室、治疗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室和药房,并配置必要的38种基本设备,统一外观、标识及内部各室标牌。

每个村卫生站建设估算成本为2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16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50%。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调增建筑面积,2016年前建成验收投入使用的60平方米以上的可以不用再增加。

按规定,2017年底各市累计验收完工40%的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到2018年底,各市累计验收完工80%的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到2019年底,各市全部完成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也就是说,从2020年起,所有的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将可以享受到窗明几净、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也能享受到一些原本要到乡镇、县城才能享受到的检查项目。

   (四)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18、什么是公共卫生安全?为什么要强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综合医改实施后,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强化公共卫生安全?

答:广义的公共卫生安全包括与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健康保健、食品药品和职业安全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公共卫生安全连着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我省是传染病高发地域,如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压力很大。同时,伴随着生活方式转变、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疾病已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因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和各种职业伤害,引发饮用水和食品污染、职业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另外,“全面二孩”、农业人口转移等也给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无论如何强调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所以,新一轮综合医改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具体措施有:

一是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为基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安全、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二是做好学生、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是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开展卫生运动等手段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四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履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五是不断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19、综合医改实施后,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将如何融入医改,从而进一步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答:我省将积极推动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融入深化医改大局,围绕改革各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是以推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为契机,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动参与指导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建立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协助构建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二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比如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主体和策划者,协助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划本地区的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主要承担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现场调查处置和健康教育促进等具体工作;医院临床医生负责对就诊患者进行症状监测、分类排查和健康教育,及时登记上报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信息,以便后期跟踪管理;社区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执行机构,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等12大类46项公共卫生服务。接下来,国家和省会陆续出台政策,制定符合公共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广大公共卫生人员参与医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完善临床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利用基本医保功能更加完善的有利时机,推动做好艾滋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重大疾病救治救助与医保政策衔接,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坚实保障。

20、综合医改中为什么要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思路加以强调?政府和公众该如何做到预防为主?

答:预防为主是世界卫生工作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卫生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卫生工作方针中唯一没有改变的内容就是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对具体个人而言,就是要预防和消除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就公共卫生安全而言,就是要做到源头控制,预防和减少产生各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要素。并且,预防是改善健康状况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预防多投入1元,可使治疗减支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面对当前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形势,预防为主,守好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更显迫切。

综合医改实施后,我省将更加注重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好疾病的监测预警、早诊早治、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基础工作。积极倡导全社会参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加快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加强环境卫生、职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源头控制工作,强化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控制能力,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尽最大努力消除影响人群健康的风险因素,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则应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主动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和疾病防控常识,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注重合理膳食,保持心理和社会生活的良好状态,以达到减少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标。

21、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如何?

答:2009年,我省按照国家要求,启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全体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实施主体是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通过强化健康管理,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和促进,实施传染病防控等手段,有效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实施8年来,项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的9类增加到了12类,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户籍和流动人口均等享有。同时,我省人均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已从2009年的15元提高至2017年的50元。2017年,我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增加经费部分的补助从原来的45%提高至60%,人均补助达到23.25元,对开平、台山每人每年补助16.28元。我省从上到下已基本建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对促进项目工作的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22、目前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服务有哪些?如何享受?

答:出生缺陷,即通常所说的先天性畸形,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通常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

我省目前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面,由政府直接补助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共有六项,包括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等4项免费服务,以及染色体异常和致死致残性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干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2项补助服务(其中财政补助80%,个人负担20%)。计划怀孕夫妇或孕产妇夫妇持相关证件到各县(市、区)定点服务机构(一般为县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享受相关服务。

23、健康素养是什么?

答: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66条”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针对近年来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合计66条知识点,指导和帮助城乡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遇到的健康相关问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学会必要的健康技能。
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仅看是否具备相应的健康知识,还要看个人是否掌握了一定的保健和急救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一个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却长期吸烟,虽然他拥有健康知识,但却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他依然不具备相应的健康素养。

24、健康素养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答:健康素养是个人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决定个人健康的众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了60%,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高健康素养意味着能主动获取健康信息,并把健康知识真正转变为健康行为、健康生活,进而促进自身健康。反之,低健康素养会因为缺乏健康相关知识、技能,或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丧失或缺乏对自身健康维护,影响自身健康。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测量的,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选取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城乡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这些被调查的居民中掌握基本健康素养的人所占百分比得出来的。比如2015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25%,即2015年我国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的人口比例为10.25%,而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3.37%。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15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30年达到30%;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的目标。
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素养,可以通过参与健康素养调查,或者登录“广东12320健康热线”网站(www.gd12320.gov.cn)“健康素养学习与测评”栏目等方式进行测量。目前,我省各地市正在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工作,如果有卫生计生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请您参加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还请给予大力支持配合。

25、卫生计生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答: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近年来,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做出了以下努力: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广东名医大讲堂、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以及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健康促进项目;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单位”“无烟单位”“卫生计生宣传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

各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推广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创建促进健康的环境、普及健康生活。

26、现在各种养生知识五花八门,如何分辨哪些才是靠谱的?

    答:要分辨健康信息、养生知识是否靠谱,首先看信息来源。它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它是否来自若干个专家的共识?如果不是,那就要小心了。第二,要分析判断获得的信息有没有违

背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常识。第三,拿不准的信息,可以咨询一些权威机构,或者咨询相应疾病专业的临床医生,寻求帮助。
平时可多关注权威医疗卫生机构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科普宣传资料,参加权威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健康讲座。国家、省卫生计生委及直属单位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健康报》《中国人口报》《人之初》《广东卫生计生》和广东12320健康热线网站、各地市12320热线(或12345热线)等由政府部门指导或直接开设的健康科普平台,是获取健康信息的可靠来源。
省卫生计生委定期在全省组织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健康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与广东省各大媒体联合实施“广东名医大讲堂”宣传项目,在广东卫视每周五播出“健康有道之广东名医大讲堂”节目,在《南方日报》、南方新闻网、《广东卫生计生》推出《广东名医大讲堂》专栏,由省内各公立“三甲”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推荐的权威专家主讲,以“权威部门主办、权威媒体推送、权威专家主讲”的方式,提供靠谱的健康知识。

27、创建卫生城镇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实惠?大家能为创卫做些什么?

答:创建卫生城镇将大大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将有力促进城镇卫生状况、市容市貌和环境质量的不断好转,预防和消除疾病,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这对于广大百姓安居乐业,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城市社会的亲和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长久和深远的影响。

广大市民群众应自觉遵守市民“十不”行为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污物、不乱贴乱画、不损坏公物、不染污泉池、不攀折花木、不酗酒滋事、不乱穿马路、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人人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同时,提高创卫意识,查找和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帮助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改进工作,形成人人参与创卫工作、个个争当创卫模范的工作格局,为创卫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8、建设健康城市可以给市民带来哪些实惠?

答:目前我国各地正在积极建设的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卫生城市更加侧重于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基本的卫生条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控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健康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涵盖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个方面,将健康的理念融入城市的建设、规划、管理全过程,全面地改善影响群众健康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人群的行为方式,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并且在解决传染病方面所做的工作外,还重点针对解决慢性病、精神疾病高发问题,来促进人体全面健康。

建设健康城市能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体将带来以下实惠:

一是使城市空气更清新、水质更干净、食品更安全,为市民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条件;

二是市民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能得到更大的保障,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健康社会加速形成;

三是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个人、家庭、社区、单位,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使群众少生病、不生病;
四是健康服务不断完善,有利于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通过建设健康城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是形成人人追求健康、人人享有健康的生活新时尚,促进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养成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和生存质量。

   (五)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

29、什么是社会办医?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

答:社会办医即是指除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资金之外的民营企业、境外及个人资本投资创办的医疗机构。
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对于我国13亿多人口来说,医疗资源总量仍然相对不足。另外,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具有公益性,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国家规定公立医院只能提供10%的特需医疗服务,而大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只能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来提供。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有利于打破医疗服务的垄断局面,形成公平竞争、相互补充、规范有序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到2018年,力争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服务量占到医疗服务量的30%左右。

截至2016年底,我省民营医疗机构(经济类型不为国有或集体的机构)2.35万家,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49.3%;床位数6.9万张,占全省床位总数的14.8%;在岗职工14.8万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8.6%;民营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为1.72亿人次和139.0万人次,占全省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1.2%和9.0%。这些数据说明我省社会办医的机构数、床位数、服务量在不断增长,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0、关于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我省有哪些鼓励政策?

答:我省高度重视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2015年12月31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文件,在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6〕51号)已于2016年6月2日发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多项鼓励、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政策,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31、我省在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办医方面,特别是港澳资本,有哪些政策或优势?

答:首先,我省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与港澳毗邻,一直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和业界人士都在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营经济活跃,社会资本丰富,在经贸合作方面国家始终将广东作为先行先试区,给予多项优惠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也特别允许港澳医师按照他们在港澳本土自由执业的模式,在我省自由多点执业,目前这也是我省的独有政策。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合作,深化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32、我省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答:推进我省医师多点执业的工作在近两年进展迅速:省卫生计生委于2015年3月9日转发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并提出我省医师多点执业注册试行备案管理、区域注册以及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等七条意见。

2015年12月31日印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2015〕15号)中再次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行所有类别的医师及护士第一执业地点报备制、省域注册制、多点执业注册网络备案制”。

2016年9月27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广东省中医药局发布《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管理办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3号),更大程度地开放了医师执业注册的地域限制,执业医师可以在省域范围内多点执业,执业助理医师可以在县域范围内多点执业。

33、什么是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如何申办?地方卫生计生部门会有什么限制吗?

答: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开展中药治疗服务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服务,以及中药调剂、中药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部门、诊所。

企业或个人申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要到所在地域的县(市、区)级卫生计生中医药部门申请,并按照相应规定提供有关纸质材料。按照现行新的规定,地方卫生计生部门在接受材料申请时,不应再以须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布局予以限制。

34、什么是中医坐堂医诊所?如何申办?

答:中医坐堂医诊所是指药物零售企业可以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医坐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的要求,向县(市、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其只提供中药饮片服务。

   (六)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

35、如何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

答:根据《广东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如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保健服务、残疾人健康服务、商业健康保险、医疗设备制造、保健食品生产、医疗保健旅游、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等;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在社区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依托社区卫生和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医药电商跨界融合与发展,探索药品零售行业服务新模式。

36、常常听说中医“治未病”,究竟是治什么病?

答:治未病,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目前,主要的服务内容有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咨询、中医调养服务,以及针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疲劳人群、睡眠不良人群、易感冒人群、腰腿不适人群、血脂偏高状态人群的中医调理和健康管理服务。


37、如何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答:中医药对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中医药理论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形成,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民间自古就有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习惯,其学术理论也深入人心,容易被百姓理解掌握和运用,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
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可以遵循如下几条:

一、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符合规定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可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

二、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三、鼓励现有中医医院开展延伸服务,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可以通过举办、联合、托管等形式直接运行管理养老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以中医健康养老为主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

四、到2020年,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二至三个中医与养老结合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五、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中医养生保健、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建立中医师与老年人家庭的医疗契约式服务关系。

六、鼓励社区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


38、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与其他传统旅游项目有何区别?可以在旅游中享受到哪些中医药特色服务?我省有吗?

答: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可以理解为通过中医药文化基地把中医药的文化、理念、技术、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理念、产品和文化服务,如采摘中药、品尝药膳、接受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将观光休闲和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合二为一,它是中医药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目前,省中医药局联合省旅游局建成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4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12条,向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3个。

三、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我省将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尤其是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20年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人群覆盖,患者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尽快安排就医和转诊服务。

   (一)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39、居民如何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服务如何收费?

答:如果你是城市居民,想签约的话可以向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咨询;要是农村居民可以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咨询。

当然,也可以跨区域选择别的家庭医生团队,以自主自愿为原则。不过,1个人只能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时间一般为1年。期满后又可以自主选择,可续约也可换个家庭医生团队试试。

我省是以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签约服务的,因为每人的健康需求不同,所以服务包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了不同档次。居民根据需要签约一种或多种类型服务包,收取的费用就是服务包的年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和居民共同承担。

40?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有哪些便利和优惠?

答:签约后,在基层就医、向上转诊时能优先安排,只要跟家庭医生预约好时间,就避免了漫长的排队等待;需要转上级医院诊治时,由家庭医生预约分诊至专科或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患者享有优先预约、就诊、检查、住院等便捷服务。
用药方面,对一般慢性病患者可以一次性开1~2个月的药,不用频繁跑医院。而农村老年人实现慢性病取药不出村,由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站的代配药服务。

4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提供哪些中医药健康服务?

答: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有初级包、中级包、高级包可供选择。目前,我省97.9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84%的乡镇卫生院、90.4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3.9%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42、什么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

答:如果患了一些常见病,或者是类似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普通感冒、饮食不洁引起的腹泻等多发病,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疑难重病就转到县级或以上公立医院就诊,等病情稳定后,又再下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

43、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买到大医院开的药吗?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吃药,每次能多开一些吗?

答:只要是医保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就可以。签约医生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可以开长期处方,具体内容可参看各地的规定。

四、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我省7月起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效控制公立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增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提升其服务能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44、如何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答: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是重要原则。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行政主管部门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转为行业管理,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指导。二是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办医体制,合理界定并履行公立医院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三是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将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真正下放给医院,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

45、国家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答: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和任务。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改革的路径:以破除“以药补医”为突破口,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分级诊疗为重点,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框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指标要求:到2017年底,前4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实行按病种收付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要提高到20%以上;区域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任务要求:一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实现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转为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两个渠道。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要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二是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多种有效的办医形式,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三是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变编制管理为人员的总量管理,变审批管理为备案管理来合理确立人员的总量规模。四是落实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降低医药费用。药品流通环节积极推行“两票制”。加快制定医保支付方式标准和价格的标准,充分发挥医院采购的主体作用,发挥医院主动议价的积极性。五是控制公立医院费用不合理增长。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国家将对各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情况进行排名和通报。我省2017年度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是力争控制在9%以下。六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付费方式,减少按项目付费,发挥医保对服务行为和费用的引导和制约作用,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比例间的差距。七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抓好医联体建设,2017年10月底前所有的三级医院都要参与医联体建设,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八是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坚持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公益性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相互配合的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
进度要求:国家要求7月31日前,未启动改革的所有地市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9月30日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中央部属医院全部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省综合医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今年上半年全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各地市6月前要出台改革方案,7月起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46、我省前期试点改革的城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答:2010年,我省深圳市作为国家第一批试点城市。之后,又有珠海、东莞等6个城市作为国家试点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7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部分改革做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深圳、东莞、珠海、惠州等多个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市基本建立起“以事定费”的经常性财政补助机制。深圳市罗湖区组建医院集团,实行区域医保“总额控制,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先行探索薪酬制度改革。各地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普遍开展了按病种付费改革,探索按病种收费改革。

47、我省已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哪些具体的成效呢?

答:2014年底,全省58个县(市)153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改革,比国家的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增强,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所减轻,就医感受得到改善。主要成效如下:

一是资源配置总量稳步增长,医疗资源初现下沉趋势。2016年,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长,62个县(市)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占全省的比重分别同比提高0.1、0.3、0.4个百分点,本科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高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分别同比提高0.6、0.2个百分点,优质医疗资源呈现下沉趋势。医疗服务总量持续增加,涨幅趋缓。二是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住院量同比增长,医疗服务分布呈金字塔形,分级诊疗模式初步形成。2016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为79.8%,其中有2个县(市)已达到90%以上,18个已达到80%?90%。三是医院收支结构得到优化,经济运行逐渐步入良性轨道。平均每家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总体呈上升趋势,县级公立医院运营情况良好。2016年,收入结构中,县级公立医院药占比为33.8%(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提高。四是医疗费用涨幅得到控制,绝对数保持较低水平。

48、我省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进展如何?下一步改革思路怎样?

答: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药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全省药品交易的改革新模式,药品采购基本实现“在线竞价、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融资、在线监管”,通过充分竞价和信息化手段切实降低药品交易和中间环节价格。截至2017年6月,我省药品累计通过省第三方平台采购竞价交易成交总额1949.09亿元,平均降幅9.29%,共节约采购资金199.72亿元。出台医用耗材交易办法,2016年10月,省医用耗材交易系统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医用耗材全品规上线交易的省份。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

下一步,我省将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快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第三方交易模式。健全区域内、医联体内医疗集团药品供应保障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短缺药品储备管理制度。积极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鼓励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实行区域一体化配送。

   (二)完善考核服务评价体系

49、我省对公立医院有考核吗?

答:实行全面评价考核。绩效考核后,建立再通报的制度。考核结果不仅与医院获得财政补助总量相关,而且与医保基金支付、薪酬总体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等挂钩。

   (三)严格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制度

50、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有哪些要求?

答:强化成本核算,严格执行预算并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现全程管理;加强预先估算、成本核算、经济运行分析与监测、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实行公立医院财务报告制度和第三方审计制度;政府办理的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等原则上不进行改制。

51、公立医院在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时有什么要求?

答:三级公立医院应逐步落实总会计师制度,其他医院有条件的也应落实总会计师制度。确有必要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总会计师参与医院重大问题决策,直接对医院主要负责人负责。三级公立医院上报年度部门预算、决算及相关财务报表时须经总会计师签字。

(四)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52、我省医疗卫生总费用情况如何?

答:从监测来看,我省2015年卫生总费用达到3301.7亿元,占GDP的4.5%,总体而言比重仍相对偏低;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377.4元增加到2015年的3043.3元。随着政府卫生支出逐步提高,费用结构不断改善,2015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降至26%,达到“十二五”医改提出的“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低于30%”的规划目标。

53、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主要有哪些措施?

答:一是规范医疗服务流程:规范门诊就诊流程,优化诊疗进程,推进日间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日。

二是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促进合理开药;建立恰当的薪酬制度,不得将个人收入与药品、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严格整治看病时不符合规范的大检查、乱检查现象。

三是推广适宜的诊疗技术:明确应提供的诊疗技术服务项目;加强高风险高费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鼓励各地建立区域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中心,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四是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强化预算审核;全面推动成本核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是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实行药品、医用耗材分类采购;实行多种议价方式,提高议价能力及效果;鼓励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施医用耗材全品种公开、透明、科学的阳光采购;依托省药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建立高价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重点监控目录,动态监测公立医院高价药品、耗材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定期发布通报。

六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在总额控制下,系统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

七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提高诊查、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的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项目价格。

八是构建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分工协作;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

九是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将健康促进理念融入医药管理,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为患者、家属提供健康指导。深入开展全面健康素养促进运动,从源头上控制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长。

五、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我省将研究整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医保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费用统一清算,将大病保险向职工医保参保人群延伸,努力消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一)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54、异地就医报销有什么新政策吗?

答:省内医保患者在省内异地就医,参保人在参保地办理异地就医手续后,在参保地之外的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医疗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异地就医人员原则上享受参保地医保待遇,医疗保险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执行参保地的政策。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原则上执行参保地支付比例,不按转外就医的支付比例。

省外医保患者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个人只需按规定在参保地进行异地就医备案并通过审核,就可以持社会保障卡,在广东省已经联网结算的定点医院登记入院。出院时按照“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目录”结算,支付由本人负担的费用。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广州市作为省内目前唯一的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试点城市,完成广州市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与省、部对接。截至目前,广州市共有包括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五家医院可以办理跨省异地即时结算。

   (二)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55、哪些人可以得到大病保险补偿?

答: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大部分地市还扩展到职工医保参保人。大病保险资金用于支付参保人患大病并且发生高额住院医疗费用的情况下,需个人负担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大病保险对参保人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个人自付部分“二次报销”比例不低于50%,并可按医疗费用高低分段制定支付比例,原则上医疗费用越高的支付比例越高。随着筹资、管理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提高大病保险的支付比例。

56?哪些人可以得到医疗救助?重大疾病的医疗救助比例是多少?

答:医疗救助对象包括:(1)收入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为重点救助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不含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收入在户籍所在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下,且家庭财产总值低于当地规定上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2)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限于本地户籍人口和符合一定条件的持本地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当年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疾病和诊治门诊特定项目,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其家庭年可支配总收入的60%,且家庭资产总值低于户口所在地规定上限的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收入型和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对象的具体认定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比例参照基本医疗救助比例执行,即核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按所属对象类别进行确定。各地可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当地筹资情况等因素,分类分段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和年度最高救助限额。原则上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高于低收入救助对象,低收入救助对象高于其他救助对象;同一类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数额越大,救助比例越高。

57、医疗机构如何申请疾病应急救助费用?

答:在本省内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没能力支付相应费用的,医院进行紧急救治时所产生的费用可以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补助。急危重伤病标准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3〕32号)执行。如果有负担能力却拒绝付费的,不能申请补助。

具体的申请流程如下:发生急危重伤病、需要急救的患者发生欠费→身份不明确患者,由辖区派出所核查身份;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患者,提供身份证明文件、社会保障卡等参保证明资料以及经济困难情况证明,也就是低收入家庭证明→填写《广东省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表(个人)》→收治医院初步审查后,向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机构申请→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汇总后报财政部门下拨经费。

   (三)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58、医保支付方式怎么改?

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将目前实行的后付制转变为预付制,促使医院将医药费用作为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节约成本得到合理的收益,既推动基本医保从扩面提标转向提质增效,也能增强医院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同时在费用上减轻患者负担。目前,我省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接下来将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床日、总额预付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逐步将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服务。2017年按病种付费要达到100种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扩大范围。

   (四)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59、有基本医保,还需要买商业健康保险吗?

答:政府提供的基本医保能保证参保人按照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但是报销病种和报销额度有限。商业健康保险能满足更多需求,健康也多一份保障。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选择购买。

六、健全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我省将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实行分地区分类集中采购,实施药品购销“两票制”,调整增补广东省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品种目录,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等,解决部分药价虚高和部分药品短缺问题。

   (一)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第三方交易模式

60、我省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改革的效果如何?接下来有什么改革措施?

答:2014年,我省对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转变。通过全省带量团购、以量降价,取全国最低3省(多家品种为5省)有效采购价的平均价作为入市价,“一品、一规、一厂”竞价中标等做法,促企业充分竞争,降低虚高药价。2016年针对部分过期专利期药存在虚高情况,制定比价交易新规则,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除中药饮片外的全部药品均已在省交易平台挂牌交易,药品供应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据统计,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省共进行33次药品竞价交易,药品竞价交易总金额为1949.09亿元,与改革前比较,平均降幅9.29 %,过期专利药平均降幅8.56%,共节约采购资金199.72亿元,对我省药价维持较低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省一是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实行分地区分类集中采购:在全省药品集中采购以量降价的基础上,允许广州、深圳以市为单位实行集团采购(GPO);允许其他市以市为单位在省交易平台对议价品种组团、委托谈判采购;允许医疗机构在省平台对议价品种以医联体形式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谈判采购;允许医疗机构组团集中配送。二是实施药品购销“两票制”,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三是调整增补广东省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品种目录,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短缺药品生产,探索建立省级短缺药品储备机制,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四是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区域内、医联体、医疗集团药品供应共建共享机制。

   (二)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61、为什么我省会出现部分药品短缺?如何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答:这是普遍存在的难题,成因复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供应性短缺:有的药品原料供应有季节性特点,直接影响药品生产;有的药品原料或制剂生产企业较少,一旦出现问题药品就暂时性供应不上;

二是生产性短缺:有的药品用量很小、利润微薄,企业不愿生产,导致市场短缺;

三是机制性短缺:药品供应链条长、环节多,由于缺乏信息互通和应对机制,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药品无法及时供应;

四是垄断性短缺:个别企业通过控制药品原料销售,囤着不卖,借机抬高价格,造成市场供应短缺。

对于怎么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我省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短缺药品、低价药品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及时收集数据,定期上报,并动态调整广东省临床必需且采购困难品种目录,落实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短缺药品分析、会商制度,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供应;

三是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管理制度,以满足用药需求,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四是全面落实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对于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用量小的药品、常用低价药品以及暂不列入招标采购的药品实行挂网议价交易,即药品生产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信息平台与医院签订供货合同,这增强了医疗机构作为采购主体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做好供需衔接,具体成交价格由医院与企业议定;
五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哄抬和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滥用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不正当竞争、实施价格垄断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62、什么是“两票制”?我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如何执行“两票制”?

答:“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卖到经销商那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疗机构再开一次发票。为落实“两票制”,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4号),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公立医疗机构在执行“两票制”中承担哪些任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我省将在2017年底前启动。省有关部门将加强检查,督促建立信息完备的药品购销记录,做到票据、账目、货物、货款相一致,销售单据和相关的证明性材料与药品同行。企业销售药品应按规定统一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开具发票和销售凭证,税务部门加强增值税发票稽核比对,防范税收风险,积极推行药品购销票据管理规范化、电子化。

七、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

    我省将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管、执法监督、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执法调查方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查处出租承包科室、骗取医保资金等行为。


63、什么是卫生计生综合监管?这对普通百姓有什么好处?

答:综合监管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它是指对医疗卫生的监管要地方政府的各行政部门参与,行政部门内各业务相关单位要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综合监管不同于综合监督,是更宏观、更高层次、更综合的监管,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管、执法监督、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通过综合监管,协同推进医疗卫生机制改革,保障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64、医药卫生全行业监管是指什么?

答:它是指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也就是说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公办的,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办医院,按照同一个标准接受监管。

65、“双随机一公开”的执法调查方式是怎么保证结果公平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答:公平正义乃执法的灵魂,更是完善政府执法体制机制的关键。“双随机一公开”就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法宝。因其“随机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抽查人员,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所以对任何市场主体来说,其被检查几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既让企业始终对监管有敬畏之心、不敢心存侥幸,从而自我约束、守法经营,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防止因徇私舞弊而随意执法和选择性监管,促进依法行政、执法公正。

其具体操作方式如下:先制定“双随机”抽查工作实施方案,再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监督执法人员名录库和“双随机”抽查信息系统,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监督执法人员名录库中,按照随机的方式来抽取执法人员和检查对象。通俗地说,就是按照“抓阄”的方式,在执法人员库里抓一次阄,在检查对象库里再抓一次阄,将两次抓阄结果进行配对后,再将配对检查结果通过政府网站等平台公开。

66、怎么了解医疗机构或医生有没有违法违规或开大处方的记录?

答:某个医生是不是经常开大处方,或是偏好开某种贵价药,有没有违法违规记录,是病人选择就医时最关切的问题之一。2014年9月,人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管的意见》要求对监管对象延伸到医务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重点分析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人次数和增长情况、药品处方情况、患者就诊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情况,对有违法违规情况、出现次均费用畸高、某种药品使用数量畸高的情况进行记录在册。患者可以通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诚信记录,来择医就诊。

67、看完病觉得收费贵,怎么知道医院有没有乱收费?遇到乱收费现象要怎么维权?

答: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可以在医院门诊大厅显示屏或公开栏查到门诊、住院、检查等各项收费的价格明细,一对照就知道了。如果发现有违规收费的情况,可保留好病历、发票等证据,拨打12320健康热线或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进行投诉咨询。

68、发现非法行医,该怎么办?

答:非法行医就是指行医的机构或行医的人员没有行医资质,即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医师执业证”,开展了诊疗行为,非法行医容易误诊误治,损害患者健康。

一旦发现诊所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是医生没有“医师资格证”而给人看病,赶紧向卫生计生部门举报。如果误入无证黑诊所而上当受骗,请保存好非法行医者出具的处方或病历、药品、收费票据等,提交给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作行政处罚证据。

八、健全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

我省将建立多种运行保障机制,包括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建议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保障医改顺利进行 。

69、政府对公立医院有哪些方面的投入支持?哪些公立医院可以得到财政重点倾斜投入?

答:公益性、非营利性,是公立医院的基本属性,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投入责任。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符合政府保障范围、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任务,以及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任务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此外,中医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还能得到政府财政重点倾斜投入。

70、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机制、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变“以药补医”模式后,医院因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方式予以补偿。同时,还将医院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建立起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同时改革财政补偿方式,逐步建立与公立医院人员总额、床位、工作量和考核评价结果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

71、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省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有多少?这些投入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答: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2014~201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中医药事业资金13296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4701万元,省财政投入88264万元。
主要投入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支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支持省级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修缮、设备购置、扶持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级中医药机构及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等。

二是支持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中医药传承项目,中医特色技术传承发展培训、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训、中医药科技创新及成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院名院名科名医创建、中医治未病平台建设及提升中医药服务管理能力等。

三是扶持中医药研究建设发展,包括中成药二次开发、医院中医制剂开发、中医优势病种突破研究等。

四是中医药文化和贸易与中医药管理信息化等其他中医药专项工作。

72、近年来,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一、保持公益一类性质,实行公益二类管理。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从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自主提取不低于60%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健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推动基层医务人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二、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以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构建多元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大力加强“5+3”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项目,开展全科医师特岗计划试点,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有效充实家庭医生队伍。目前我省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73人。鼓励医师个人、退休执业医师、医生合伙人等在社区(行政村)设置家庭医生(全科)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全科)诊所,支持具有分级诊疗体系的医疗集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渐充实家庭医生队伍力量。

三、转变服务模式。一是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差别化签约。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分为基本服务包(含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包。每类人群的服务包又分为不同档次,以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签约居民视自身需求自愿选择签约。对已签约服务包的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收取年签约服务费,年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居民个人共同承担。既能让居民获得实惠的、精准的服务,又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劳取酬,调动签约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家庭医生首诊与专科医生的联动机制。搭建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家庭医生团队-机构内专科及辅助科室支持系统-综合医院专科医生组成的“三环团队”,通过全科-专科联动,建立通畅的转诊通道。

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保障乡村医生待遇,落实在村卫生站工作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的编制。入编在岗人员按规定享受相关薪酬待遇。对未纳入编制管理的在岗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与其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实行年度工资核算形式,并按规定参加各项基本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社保待遇。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卫生站按照每个行政村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保证在村卫生站执业的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不降低。建立健全在岗乡村卫生养老和退出机制,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的乡村医生,在村卫生站工作至退休年龄的,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未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劳动关系的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五、建立长处方、延伸处方政策。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医保药品目录同时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参保人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慢病处方的药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都能提供。并且对病情较稳定、依从性较好的慢性病签约对象,在治疗用药上给予政策倾斜,实施一次可开具治疗性药物1?2个月的长处方政策,从而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引导居民优先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基层首诊。

六、建立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从签约数量、有效签约、有效履约、服务效果等4个维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相关经费拨付挂钩,与机构内绩效分配挂钩。年签约服务费收入根据考核结果核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绩效工资分配时,核增部分向家庭医生团队倾斜。在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等方面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倾斜,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让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愿意留在基层。

73、政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百姓,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多方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经费由政府足额保障,其人员经费由政府根据当地卫生人才培养规划合理安排补助,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服务成本予以补助。

其次,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缺口,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做法予以补助。相关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

此外,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基层医生积极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实行“自己钱自己管”,无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从2017年起,省财政按编制数核发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按乡镇卫生院每人每年1.2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安排经费补助。同时,逐步提高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2017年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2018年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

74、我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有哪些倾斜政策?
    答:为了鼓励医生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台了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聘用方面:粤东西北地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可将在本辖区内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具有助理医师以上执业资格的在职不在编人员直接办理入编手续;全省组织的粤东西北乡镇事业单位专项公开招聘,为具有医生、护士执业资格且在本县(市、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设置“免笔试”岗位。

收入方面:从2017年起省财政按编制数核发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将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纳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补贴并适当提高标准,2018年达到人均每月1000元;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贴,2017年达到每村每年2万元;2017年起,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省财政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省统一制定岗位标准,由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公开招聘。

职称晋升方面: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技术职称改革,畅通基层卫生人员职称晋升通道。研究确定基层医务人员和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根据国家和省岗位管理规定,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合理调整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75、我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薪酬管理有哪些倾斜政策?

答:为了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实行“两自主一倾斜”,即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自主从单位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中提取不低于60%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核增部分单列核定;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76、什么是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其意义何在?

答:医疗行业人才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院长更是必须具备特有素质和能力。目前的公立医院院长薪酬制度一方面存在“激励不足”:院长薪酬待遇还不如其在临床岗位高,因此其全心投入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对院长薪酬约束也不足:对医院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缺乏明确目标标准,缺乏章程约束,缺乏绩效评估体系。

而解决之道,在于实施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即院长年薪不再与医院收入挂钩,转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具体薪酬将由他本人承担的岗位职责和实际贡献决定。探索实行院长年薪制是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发挥院长的积极性,切实代表政府履行办医责任,促进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院长职业化重要一环,目前各地都在探索院长年薪制的最佳操作方式,理想的院长年薪制,既要合理确定薪酬结构,注重对院长的长期激励,也要合理确定院长的薪酬水平,与本院职工薪酬水平保持合理关系,更要以严格的院长绩效考核评价为基础。

77、我省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答: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

到2020年,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机制。

78、如何确保改革后患者费用负担总体上不增加?

答:由于疾病种类、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每个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感受会有所不同。为确保改革后患者费用负担总体上不增加,有如下的配套保障措施:

一是规范诊疗行为。卫生计生部门制定出台规范公立医院诊疗行为和医药费用控制的具体措施,降低药占比及耗材占比,优化收支结构,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并出台特需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等配套措施。公立医院按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药品耗材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好政府办医院责任,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医改工作所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发挥医保控费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深化医保支付政策改革,充分发挥各类医疗基金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

四是强化价格监管。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严查处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自行提高项目价格、分解和套用项目收费及超范围收取特殊卫生材料费等违规行为。

五是开展跟踪监测评估。做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实施后的跟踪评估工作,密切关注医药费用变化情况,根据监测评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逐步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比价关系,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79、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如何监管?

答:按照政策要求,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实行分类管理,对部门医疗服务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总体上看,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不会出现大幅的价格波动。一是放开价格的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这部分项目的数量较少,非公立医疗机构也在提供,患者选择面广,市场竞争强。二是要求医疗机构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实用原则,合理制定和调整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进行价格公示,并保持相对稳定。三是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价格监管机制,发挥12358价格监管平台作用,严厉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

80、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合理的价格机制应该是动态的,这是因为随着物价等的变化,医疗服务价格也会动态地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变化、医院医药收入结构、医保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财政投入落实情况,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并与医疗费用控制、医院收支指标考核联动。

利用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的空间,结合公立医疗机构收支结构、成本变化以及患者医疗费用指标的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81、我省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省对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2017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完成广东“健康云”服务计划,健康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为贯彻国家的部署要求,我省充分研究并吸取相关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化“一网三平台三数据库”顶层设计。“一网”指整合利用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运营商网络、政务云资源等现有设施资源,加快建设形成覆盖省、市、县(区)、乡(镇)、村(居)的健康医疗业务专网。“三平台”指建成统一权威、互通共享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联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市、县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成熟度评测,提高互联互通水平。“三数据库”指建成全省统一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以三大数据库为核心,建设省级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

82、我省在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智慧医疗,是指通过打造区域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

一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支付和信用、健康管理与促进体系;

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智能导诊、就诊全流程提醒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医疗行业及机构的满意度反馈等应用,形成规范、共享、互信、便捷的健康医疗服务流程;

三是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调查、咨询评价、健康管理、健康宣教等应用服务,促进健康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是推广网上医院、掌上医院、云医院等新型网络医院建设模式,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生育登记网上办理;

五是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居民健康管理及医疗信息资源,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电子健康信息服务;

六是大力推进医保移动支付,结合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等手段,开展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扩大社会保障卡在医保领域的应用,实现诊疗挂号、查询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医疗服务“一卡通”;
七是推进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居民激活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应用,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83、我省在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上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一是大力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从2017年起,连续三年,我省将组织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非全科岗位的助理医师以上的专科医生(或在全科医疗岗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省财政按照转岗培训1名全科医生补助2万元、岗位培训1名全科医生补助1万元标准,每年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全科医生4000名,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二是全面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上,专门设置全科医学专业,省每年下达各培训基地招录计划时,要求招录全科住院医师不少于总招收指标的10%。招录对象是临床医学类本科以上毕业生和执业医师。从2017年起,省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招收的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给予每人每年3万元补助,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对象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补助(省财政对其他住院医师培训社会学员补助为每人每年1.5万元),用于其学习生活补助和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全科医生吸引力。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全省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三是加强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基层全科医生不足问题,2017年起,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由原来每年400名扩大到每年1000名,定点培养院校扩大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韶关学院医学院、嘉应学院医学院和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 6所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医学生入学前与生源所在地县卫生计生局和人社局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卫生工作6年以上。

四是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2017年起,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省财政按每个岗位每年6万元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提升全科医生吸引力。

84、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什么,我省在这方面有何规划布局?

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核心是培育岗位胜任能力,培训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深化医改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对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推进建设卫生强省、健康广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我省综合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珠三角地区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100%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全省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100%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

85、为什么要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

答:“师带徒”式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历代中医药名家的临床经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学者长期跟师实践,通过口传心授,反复揣摩,才能逐步领会,掌握真谛。

86、我省在中医药师承教育上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中医住院医师培训有何特色?

答:我省在中医药师承教育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展国医大师、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二是启动省名中医师承项目,项目周期为3年。目前已开展了两批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共遴选指导老师300名,培养继承人600名。三是实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立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四是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建立一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合格的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第二阶段9个月,在各专科及密切相关科室轮转培训。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采取了跟师学习的方式,在培训期内每周跟师学习半天,每年不少于30次,以门诊为主。

87、面对“医闹”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医院有何举措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答:一是通过广泛宣传“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职业精神、树立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让社会理解医生的执业风险,形成尊医感恩的人文环境。

二是强化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教育,提高医患沟通技巧,认真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建立医疗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安全风险。

三是要求医院加强安保力量,配置必要的防暴器械设施,在重要部门,如急诊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高风险部门建立安全巡逻制度,建立医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88、各部门如何协作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

答:一是实施完善医疗机构安全防护联动机制。推进“平安医院”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安、卫生计生、综治、司法等部门和医疗机构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决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违法犯罪。对暴力伤医等涉医非法犯罪活动坚持“零容忍”。

三是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行为。对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聚众滋事堵塞大门、扰乱医疗秩序和在医疗机构违规停尸,经劝说、警告无效的,依法带离驱散;对组织、煽动的首要分子,依法强制带离现场,从严惩处。

四是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安全防范。二级以上医院一律作为公安力量巡逻必到点,原则上所有医院应设立警务室。

五是建立医疗纠纷定期摸排机制。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医患纠纷摸排,做好医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引导通过第三方调解机制或司法途径依法解决。